尼古拉一世纪念铜像旅游攻略-尼古拉一世纪念铜像必玩景点

白小白
尼古拉一世纪念铜像

介 绍 尼古拉一世,1825年-1855年在位。1825年,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贵族军官发动十二月党人起义,尼古拉对其采取严厉镇压措施。此后他加强对自由思想和革命运动的镇压,设立了秘密警察第三厅。镇压波兰1830年起义。

虽然尼古拉知道有必要对落后的农奴制度实施改革,但却把改革限制在不与贵族利益发生冲突的范围内。实施了币制改革、法典编纂事业和国有农奴管理方式的改革。对外继续推行神圣同盟的宗旨,和梅特涅合作,镇压欧洲自由主义、民族主义运动。1849年镇压匈牙利民族运动。为扩大在黑海和高加索的统治权而与英、法、土耳其发生克里米亚战争。于行将战败时突然去世。也有服毒自杀的传说。

该雕像的设计亦非常巧妙,马匹双腿着地,支撑着整座雕像的重量,这比一般的三脚或双脚加尾巴着地要更具有设计难度。

俄罗斯圣彼得堡

世间护法神,念青唐古拉,这位高大雪峰也有一位守护神

念青唐古拉山位于拉萨以北100千米处,海拔7162米,终年白雪皑皑、云雾缭绕,像是蒙着一层面纱的勇武将军。与西藏许多神山一样,这位高大雪峰也有一位守护神。

从不少西藏史料中可以查询到,念青唐古拉山神的名字叫唐拉雅秀或雅秀念。据说,他本来是西藏土著神灵,某次,为了试探莲花生大师的本领,他化身为一条巨大白蛇,将一颗硕大的脑袋伸入吐谷浑地区,再将尾巴搭在怒江江畔,阻断了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系。

莲花生大师提起手杖,在白蛇腰间轻轻一点,痛得它立即扭起尾巴逃进了雪山,被降服的念青唐古拉山神后来被莲花生大师收为佛教护法神。

有些史料中还说,它是吐蕃著名赞普赤德松赞的体神,或是拉萨布达拉宫所在地红山的保护神等。

念青唐古拉山属于断块山,横亘于西藏中东部,东西长约1400千米,为冈底斯山向东的延伸。它东起昌都地区,东南延伸与横断山脉伯舒拉岭相接,西至阿里地区狮泉河,南界印度河上源噶尔藏布及雅鲁藏布江谷地,将西藏划分为藏北、藏南和藏东南三大区域,同时也是藏区外河流与内河流的分界线。

在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受燕山运动影响,念青唐古拉山地区受东西向的怒江断裂带和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的控制挤压断裂褶皱,断续而强烈地上升,形成了海拔平均6000米以上的高大山系。其西段为断块山,南侧为一断裂凹陷,故南侧地势陡峭,相对高差达2000米左右;北侧山势较缓和,相对高差1000米左右。

念青唐古拉山脉分布着青藏高原东南部最大的冰川区,冰川面积达7536平方千米,且多是以山谷冰川为主的现代冰川。北坡主要以横向的山谷冰川和悬冰川为主,南北两侧的峡谷中横卧着两条冰川,直泻而下,冰陡墙和明暗裂缝密布,既险恶又壮观。念青唐古拉山地处大陆腹地,高大的山脉阻挡了西北的寒流和印度洋暖流的进入,形成了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该地区年降水量在300~400毫米之间,每年的5月中旬至9月中旬是雨季,这段时间的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80%~90%。雨季天气变化无常,一天中常常出现阵雨、闪电、雷暴、冰雹等天气现象。

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龙兴寺遗址出土的北魏时期的佛造像。

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龙兴寺遗址出土的北魏时期的佛造像

晶哥聊古玩

发布时间:01-1721:43文化达人,优质创作者

#佛像#1996年在龙兴寺遗址(青州市博物馆南邻)出土了北魏至北宋时期的各类佛教造像400余尊,该发现被列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是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轰动国内外,享誉世界。

作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一项重要发现,山东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的发掘距今已整整20年。20年来,学者们就相关问题发表了大量论著,使这项发现成为中国考古学和美术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与此同时,海内外举办过多次规模不等的展览,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

以往各种展览和图录、教材所呈现的,多是龙兴寺窖藏造像中的精品。在布光讲究的展厅和精心拍摄的照片中,佛与菩萨的形象庄严静穆,优雅精致,富有艺术感染力。但是,这种美感却与我们1997年第一次看到这批造像时的印象有着极大的差距。

当时,这批造像已发掘完毕,被运到青州市博物馆的文物库房进行初步整理。在我们眼前,大部分造像被破坏得十分零碎,体量不等的残块铺满了数百平方米的库房地面,大者超过一米,小者只有几厘米。工作人员初步拼合的一件佛像的身躯,由大大小小近百块碎片组成。

发掘简报称这批造像共有四百余件。实际上,要清楚地统计出造像的数量,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一位参与整理的学者曾提到,这些造像的残块有数千件之多。在这里,表现完美的肉体、精细的雕刻工艺,以及鲜艳华美的敷彩贴金,皆与无情的断裂、生硬的破碎,形成强烈的冲突,触目惊心。

龙兴寺窖藏中的造像90%以上属于北朝晚期的遗物,其最早的纪年是北魏永安二年(529),更多的属于东魏、北齐时期,也有少数唐代造像,而最晚的造像纪年则是北宋天圣四年(1026)。晚期造像虽然所占比例极小,但根据考古地层学的原则,这处窖藏埋藏的时间上限应是1026年,实际的时间只可能略晚一些,而不会更早。

龙兴寺窖藏佛像有坐佛和单体立像,坐佛分为跏趺坐像和倚坐像两类,跏趺坐像中半跏坐像更为普遍,大多雕刻成袈裟裹足、露掌或不露掌的形式,雕刻手法与立佛并无太大区别。在外在造型上,青州佛像大多为平螺肉髻,面部短而圆润,薄衣贴体。在衣纹装饰上,则紧贴佛像身体刻画而略有高低层次变化,给人一种质薄透体的效果,修长、挺拔而秀美,在线条运用、传情达意、塑绘结合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龙兴寺窖藏坑东西长8.7米,南北宽6.8米,深3.5米。坑内有南北向的斜坡道,便于运放造像。坑内造像分三层排列,较完整地置于窖藏中间。头像沿着坑壁边沿摆放,陶、铁、木质像及彩塑置于坑底,较小的造像残块上部用体量较大的造像覆盖。

坑的四周撒有钱币,最上层覆盖苇席,最后填土掩埋。为什么这些大大小小的残块没有被废弃,而在寺院中保存了数百年?为什么这些形象不完整的残块没有被随意丢弃在坑中,而是得到了如此慎重的处理?

佛和菩萨的形象,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雕塑”,换言之,这些造像根本不是以艺术的名义制作的。在中国中古时期的禅学中,佛教徒修行离不开“观像”,而观像即观佛。信徒先是由眼睛“粗见”一尊佛像,最后打开“心眼”,在心中呈现出真正的佛。在这个过程中,观看和默想交替进行,造像实际上是信徒的精神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引导物。

在中国的历史上,北周武帝和唐武宗都举行过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破坏造像不仅是对于一种眩人耳目的形象的攻击,也意味着对于其宗教力量的毁灭。在其对立面,佛教徒则以其特有的方式,对这场灾难加以补救和转化。

在他们看来,既然佛像是佛陀的化身,那么其残破便意味着佛陀化为千万,一场劫难犹如一场烈火,火焰熄灭后,千百块碎片依然坚硬,如同舍利一样。修复造像的人们,不仅试图恢复形象的完整性,也在努力维护其内在的神圣性。对于那些过于破损而无法再次修补的造像,人们则将其碎片悉心加以保存、聚合,并择时郑重地加以瘗埋。

佛教徒的这种认识不只局限于佛像,还扩展到几乎所有的造像题材上。在龙兴寺窖藏内有一座被损毁的盛唐时期的小石塔。这座小塔只有第一层塔身华丽的正立面保存下来,但已碎为13块。寺院僧人们将其仔细收集起来,并镶嵌在新建的大塔之中,它像是一幅画“贴”在新塔的内壁。或者说,它像是一位逝者的眼角膜被移植到另一个人的体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确认和延续其原有的身份,也延续着它的生命。

那么,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这些宗教观念和行为的意义何在?

在此只举两个相似的例子,来引发我们的思考。

其一是清雍正年间内务府员外郎唐英制造的一件圣物。雍正八年(1729),唐英奉命在景德镇御窑厂办理窑务,他看到一件大型的明代“落选之损器”青龙缸被“弃置僧寺墙隅”。于是,他派遣两人将这件损坏的青花龙纹大缸抬到一座祠堂旁边,并修筑了一个高台来安置它。

这种古怪的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困惑,唐英为此作《龙缸记》一文,回答他人的疑问。按照该文的解释,这件破损的大缸是窑神童宾的化身。为了证明“神所凭依”,唐英对扭曲残破的龙缸作精彩的描述与阐发:

况此器之成,沾溢者,神膏血也;团结者,神骨肉也;清白翠璨者,神精忱猛气也。

沾益、团结、清白翠璨,这些词汇都像是在描写一件彩塑。如此一来,虚幻的传说化身为彰彰在目的实物。

唐英也是一位出色的陶瓷大师,他亲手烧造了大量精彩的瓷器。天津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带有“唐英敬制”款的白釉观音,在20世纪50年代曾从底部打开,其中装有经卷、佛珠等杂宝。显然,唐英十分熟悉佛教造像的传统,他将龙缸损器的外形特征与膏血、骨肉、精气联系在一起,显然是移用了佛教的观念,赋予这件“废品”以新的生命。

粉身碎骨,意味着死亡,也意味着生命形式的转化。我谈的第二个例子是有着“金石僧”之誉的六舟和尚的作品。

与唐英的手段不同,这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创作。清道光十二年,六舟精心制作了一幅拓片。四年以后,他用这幅拓片贺赠借庵和尚82岁寿诞。图中一个巨大的“寿”字用了三十多件或完整或破碎的古物拓片拼合而成,包括碑志、瓦当、钱币、砖文等等,除了少数体量较小的钱币可见其全形,大部分残砖断瓦上的文字零落不成章句。

这些可辨而不可读的文字,使得历史既亲切又遥远。近处看时,这些彼此互不相关的文字碎片,好像随意散乱地叠压在一起,颠倒陆离,漫无用心;远观方知它们经过了作者苦心的经营,碎片的墨色浓淡不一,构成了“寿”字张弛有度的结构和用笔。

作者题写的颂词显现出新与旧之间的关联:

吉金乐石,金刚不折。周鼎汉炉,与此同寿。

作者将这件作品题为《百岁祝寿图》,“岁”谐“碎”音,也令人联想到“岁(碎)岁(碎)平安”的吉语。在作者看来,这件作品的含义不仅体现于“寿”的字面上,金石文物,历经沧海桑田,碎而不折,是对于长寿最好的体现。就这样,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灵力,穿越了古物之间的裂痕,注入一件全新的作品之中。

说到这里,已距离龙兴寺很远。在这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灵力的破碎与聚合中,美术史与考古学、宗教与艺术、古代与现代被紧紧糅合在一起,我们还能分得清哪些是宗教,哪些是艺术,哪些是传统,哪些是现代吗?

湖南常德的这座气势磅礴的“神山”,有登上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盘古坐像

在常德市郊区,有一座雄伟挺拔、气势磅礴的神山 ——太阳山。 她是武陵山脉向东延伸的最后一座高峰,玄天第一峰。云封雾锁,气象万千,美丽繁华的常德市区在她的脚下崛起,沅江、澧水在她的左右相随,绵延数十里,上接蓝天,下连碧水。

夏秋二季,白鹤成群翩翩起舞在蓝天碧水之间,杜鹃花嫣红怒放于奇峰绿荫之颠,山水融通,交相辉映。独立峰顶环视,她宛如一幅神奇、亮丽、迷人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令人神清气爽,仿佛飘然。真是"山川如画钟灵秀,翰墨难描憾万千"。

太阳山又名梁山,曾是著名的佛、道教文化中心。自东汉以来梁山周围寺庙和道观众多,较著名的有白鹿寺、梁王宫、阳山观、兴国寺、灵泉寺、重庆寺等三十多座。鼎盛时香火异常旺盛,周围方圆20里,大小寺庙堂达120多个,号称“48寺庙72个茅庵”,是当时全国少有的宗教文化中心。

西晋年间,由大德高僧妙音禅师(三祖化生)来山建立普光寺,供奉先师,以报祖德,以报佛恩。讲经弘法,普度众生。香烟缭绕上苍,钟磬长鸣佛地。嗣后,代代相传,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均来山助师弘法,历代祖师,灵威显赫,声名远播,真是“佛光照宇宙,恩泽润苍生”。引动十方众信皈依,四众弟子朝拜,文人墨客,川流不息。拜佛游山。

这里景色优美,宋代大诗人周必大游阳山时写下的“秦人溪畔汉人山,万木参天六月寒,写向汤休诗集里,老僧要作画图看。”至今仍流传在武陵大地。这里的金顶庙、梁王庙建造十分精湛,两座庙所盖的瓦统统为生铁铸造,所供奉的佛象一色采用的“九火铜”,后因为那场不该发生的文化革命而毁于一旦。

这里重峦叠嶂,异峰突起,古木参天,气势雄,如果游人寓住山顶,凌晨5时起床,就能看到一轮火红的太阳在东方冉冉升起,在此观日出,既有远山的潜影,又有平湖的波光,还有城廓的英姿,集仁者、智者、玩者喜乐之大全,可称为中国观日之一大绝景。

盘古是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伟人,太阳山自然与盘古传说相连,登上太阳山,有两大奇观堪称中国乃至世界之最:其一是那尊无比硕大的盘古坐像,它俨然一座山。

据介绍,这座盘古坐像是由太阳山的2万多立方米自然山石垒成,高达43米,依山垒石,不模仿前人、不受物象约束而自得丘壑之趣,展示了太阳山太阳文化景区建造者们开拓进取、崇尚简约而又大气雄浑标新立异的艺术造型理念,其气质、神韵足以和乐山大佛媲美。

其二是,在太阳山主峰的面东绝壁上,有一座酷似原始人的天然巨像,经过国内各方一流专家考研论证,被命名为年代最久远的楚人祭祀天然太阳神像,仅头部面积就达1.8万平方米。这两大奇观双双被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唐朝诗人刘禹锡六上太阳山,被山景寺貌所陶醉,诗兴大发,挥毫赋诗曰:“汉家都尉旧征南,血含如今配此山。曲盖幽深苍松下,洞萧愁绝翠屏间。荆巫脉脉传神话,野老娑娑起醉颜。日落风尘庙门外,几人能踏竹歌还”。

常德太阳山

常德市鼎城区234乡道附近

1天

特色美食

牛肉粉、酱板鸭、蒿子粑粑、北堤麻辣肉

五雷山,星德山古寺庙群,杨家嘴大峡谷,中共游击队粮库,珠宝湾高山飞瀑,仙人台,皇冠寨,滴水寨,雄狮寨,姑娘寨,唐代摩崖石刻,金龟寨

自驾:

长沙城区——长常高速——东常高速——306省道——028县道——太阳山国家森林公园

出品: 小雨网络 · 头等传媒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

精彩内容